首页/大熊的世界/《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作者:Vancepang
公众号:大熊的世界
发布时间:2025年9月7日
阅读量:7
查看原文 ↗

《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深入探讨了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在南宋建立与发展过程中的复杂角色与决策,剖析他究竟是“精明强干的中兴之主”,还是“软弱无能的昏庸之君”这一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倾向于将赵构描绘为一个在极端困境中求生存、以“安全感”为首要考量的“聪明的利己主义者”,其一系列看似矛盾的举动,实则贯穿着对自身皇位和政权稳定的深思熟虑。

一、从边缘亲王到开国之君的非凡崛起

赵构的早年生活并无显赫之处,他是宋徽宗的第九子,在靖康之变前,无论排行、资历还是重要性,都“轮不到赵构”成为皇位继承人。其母韦氏出身卑微,在后宫地位不高,赵构也未曾接受过专门的皇帝职业培训。

史料记载他在靖康之变前仅出现六次,在众多亲王中“毫不显山露水”,如果没有靖康之变,他最有可能的结局是“当一个默默无闻但是寿命比较长的亲王”。

靖康之变却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在金兵围困开封之际,面对派亲王出城为人质的要求,赵构“越次而进请行”,主动承担了这一“孤注一掷的赌博”。他深知此举的微妙利害,却选择“出风头”,这绝非“临时热血上涌”,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一场赌博”。

这次人质经历不仅让他“毫发无损地回到了开封”,更“获得了皇帝和太上皇的极大信任”,使其在钦宗心中“实际顺位已经超过了赵楷,排到了第一的位置”。

在金兵第二次围困开封时,赵构再次被“被迫出城,孤身北上敌营乞和”。这次被动的出城,却阴差阳错地让他躲过了开封城破的浩劫,成为“唯一逃出开封城的皇子”,最终在南京应天府“捡漏登基”,成为南宋的开国皇帝。

这一系列经历,塑造了赵构最初“幸运”的形象,也让他开始产生“大唐郭子仪手提两京还天子”的憧憬和豪情。

二、战略重心南移:生存优先的务实抉择

登基伊始,赵构就面临着复杂的定都问题。他清楚认识到开封在战时已不适合作为都城,回开封与金人硬拼“基本就等同于自投罗网”。

因此,他果断决定“在口号上保留开封,在行动上放弃开封”。在金兵的持续追击下,赵构政权不得不一路南撤。

在扬州遭受“荒诞而惨烈的大溃逃”后,他“匆匆南下”。在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三日,他渡过长江后,“没有选择长江南岸的建康,而是直接跑向了更远的、钱塘江北岸的杭州”。

此后,面对金兵的“搜山检海”行动,赵构“狼狈”地“入海”避难,但“他的决定无疑是非常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些颠沛流离的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性格,使他从一个“意气风发、志向远大的年轻人慢慢变得保守而隐忍”。

最终,赵构在绍兴八年(1138年)选择了杭州作为实际上的国都,虽然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正式宣布过把这里当成国都”。

选择杭州,而非更具战略意义的建康、襄阳或长安,核心原因在于“安全”。这一定都,标志着南宋“偏安江南”的立国基调正式确立,也体现了他“以尊严换安全”的策略。

三、屈辱的和谈:以和平换取政权稳定

赵构即位后,迅速开始寻求与金国的和谈途径,尽管最初的尝试屡遭“羞辱”。他从中汲取的教训是:“金人并不因为你自称是一个国家就愿意跟你平等对话,他们是要看实力的,这个实力,当然指的是战场上的实力”。因此,他确立了“和谈可以进行,战备不能放松”的外交基调。

在经历了扬州溃逃、苗刘兵变等内忧外患,以及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后,赵构对武力收复中原的幻想逐渐破灭。他发现“用武力收复失土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转而寻求“永世安宁的万全之策”。

绍兴和议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达成的,以“称臣、割地、岁币”的“屈辱”条件,换来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和平期”。本书指出,虽然和议的“代价主要指的是人格和国格上的代价”,但在实际操作上“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实质性损失”,因为赵构当时也无力掌控北方土地,而岁币对于富庶的南宋来说并非天文数字。更重要的是,和议成功接回了他的生母韦太后和父亲、妻子的灵柩,满足了他“为人子”的情感诉求。

四、岳飞之死与秦桧专权:维护皇权与追求安全感

岳飞之死是赵构一生最大的污点,被认为是“两宋的第一冤案”。本书认为,岳飞被杀并非金人点名要求,而是赵构为“达成和议”和“震慑武将集团”的“一石二鸟”之举。

岳飞虽然战功卓著,但“资历足够浅,关系足够少”,相较于其他“中兴四将”,他政治根基不深,相对容易被牺牲。他的死,强化了文官集团的权力,巩固了赵构的皇权。

秦桧得以独揽朝政十七年,核心原因在于他能够给予赵构最看重的“安全感”。在经历了十六年“颠沛流离的焦虑”后,秦桧主导的和议带来了稳定的和平局面。赵构之所以对秦桧“极力放纵、鼎力支持”,是因为他认为秦桧是“最了解自己外交意图的那一个人”,且“在能力匹配和思路匹配这两个维度上,跟他最合拍”。

赵构“不是管不住,而是不想管”秦桧,他选择将权力下放,只管好秦桧一人,以换取内外的“清净”与“不折腾”。他深知秦桧比他年长十七岁,可以“笑看秦桧走到生命的尽头,到时候再来收拾这一切也不迟”。

五、还位太祖与提前退位:圆满的结局

赵构在建炎三年(1129年)痛失唯一的儿子赵旉,且此后再无子嗣。这导致他不得不从宗室中选择继承人。他最终选择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赵伯琮(即赵昚),而非其本系(宋太宗赵光义后人)。

这一“还位太祖”的决定被视为“聪明而正义”,既顺应了朝野对太祖后人的同情,也避免了选择势力强大的太宗系宗子可能带来的皇权旁落风险。

绍兴和议带来的长久和平,使赵构的统治进入了平稳期。然而,金海陵王完颜迪古乃(亮)的南侵,打破了这份和平,让赵构再次陷入“备战”的“巨大煎熬”。

加之每年金使前来要求赵构“起身受书”的屈辱,这些因素使得赵构在五十五岁时产生了“倦怠”之心。于是,他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主动将皇位传给了养子赵昚,成为“太上皇”。

赵构的这次“提前退位”并非被迫,而是主动选择,意在“享享清福”,避免再经历战乱的焦虑和“受书礼”的羞辱,将“天塌下来有皇帝顶着”。

他与赵昚之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一对太上皇和皇帝关系,赵构约束自己的权力欲,赵昚则对养父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和孝顺。

总结

本书认为,赵构的一生是一段“传奇”。他从一个无依无靠的亲王,凭借“勇气、能力、智谋、野心”,一步步登上皇位。

在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他以“聪明的利己主义者”的姿态,将个人“安全”置于首位。他放弃中原、屈辱议和、诛杀岳飞、纵容秦桧,这些饱受争议的决策,在作者看来,都是他为了保住皇位、延续国祚、获得稳定生活所做出的“最有利、最舒服、最安全”的选择。

尽管他的手段和道德层面备受诟病,但从“皇帝”的岗位职责来看,他“将已经被灭国的大宋重新延续下去”,完成了“中兴之难”,其“工作完成得不错,至少是在及格线以上”。

他的性格在颠沛流离中成熟,由最初的意气风发转变为保守隐忍,最终实现了政权的稳定与个人的安享晚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