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
告别欧洲中心:在季风海域重塑早期全球化的东亚图景
当我们谈及“全球化”这个词,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欧洲大航海时代的船队、殖民扩张以及西方工业革命的荣光。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16—17世纪中西交往图景中的东亚移民、贸易与文化》,挑战这种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主义史观,让我们重新审视16至17世纪东亚在全球互动中的关键角色。
作者在书中指出,“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崛起只不过是回归了某种经济中心地位,类似于19世纪初的那种地位,当时它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并且占据此位置至少已有9个世纪。” 这一论断,为我们理解早期全球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一、挑战欧洲中心主义:重估亚洲的经济主导与历史能动
长期以来,西方史学界,包括马克斯·韦伯等著名学者,倾向于将工业革命归因于欧洲独特的文化优势(如“加尔文主义伦理”),并把亚洲,特别是中国,描绘成因儒家伦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而“走向孤立和落后”的区域。这种观念使得亚洲在全球历史叙事中,常常被置于边缘或被动的地位。
书中援引了彭慕兰、李伯重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有力地驳斥了这种“欧洲文化优越论”。指出,“中国的情况在19世纪初和欧洲不相上下。通过对1750—1800年期间中国某些省份与英国的对比研究,可以推测此时中国与欧洲的生活水平大体相同。” 甚至在工业革命开始40年后,中国的棉花产量仍高于英国,市场规模也更大、竞争更激烈。
科学史学家李约瑟也已详细论证了中国在文艺复兴前后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这些证据共同指向一个结论:欧洲的崛起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诸多“幸运和偶然因素的巧合”。本书正是站在这一修正主义史学的基础上,通过聚焦16至17世纪的季风海域,深入剖析亚洲,尤其是中国,在早期全球化中扮演的主导者和塑造者角色。
二、非国家行为者的崛起:海洋开启的连接与理解
书中的一大亮点是强调了亚洲个体和非国家行为者在东西方互动中的巨大能动性。当帝国和国家之间的正式外交渠道因文化差异和各自的民族中心主义而“无法达成相互理解”时,正是这些具体的个人和非官方网络,通过海洋开辟了接触和理解的途径。
例如,明朝政府虽然长期实施海禁,拒绝正式接触,但中国南部沿海(特别是福建)的商业精英从未停止挑战政府限制,最终促成了葡萄牙人自1557年起在澳门的定居。在马尼拉,卡斯蒂利亚人与东南亚华人移民的非正式网络建立了紧密联系,这些网络并不在官方朝贡体系的“外交—礼仪逻辑之中”。
书里还特别提到了像郑芝龙这样强大的海上网络领导者,他通过担任欧洲人与亚洲人之间的翻译和调解人而发迹,并凭借其与多方势力的家族和商业联系,得以在敌对的帝国和移民之间发挥主导作用。这些“历史亲历者和践行者” 的故事,共同绘制了一幅由下而上、多元并存的早期全球化图景。
三、海禁与开放的悖论:私人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
明朝在郑和下西洋后,于15世纪40年代突然转向内敛,系统性地抹杀了郑和航海的记录,并回归了1371年颁布的海禁政策,禁止任何超出朝贡体系的海上活动。
看似严厉的政策在东南沿海省份(尤其是福建)并未得到严格执行,反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海商向外移民,推动了季风海域东部地区非正式贸易网络的形成。
1567年,明政府部分放宽海禁,特批福建南部漳州月港为合法贸易港口,允许私人船只凭“船引”出洋贸易。“隆庆开关”政策与西班牙人抵达菲律宾的巧合,促使马尼拉与福建之间的海上贸易迅速增长。
大量福建海商(西班牙人称之为“生理人”)涌入吕宋,长期居住在马尼拉的华人聚居区“八连”(Parían),“他们不仅向马尼拉输送大批中国货物,同时也将大量美洲白银带回中国,对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体系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难以理解” 的移民潮,即便面对西班牙当局的多次血腥镇压,也因巨大的商业利润而“周而复始”,深刻揭示了经济驱动力在历史进程中的强大作用。
四、丝银对流的命脉:马尼拉大帆船连接全球市场
马尼拉大帆船航线连接阿卡普尔科(墨西哥)和马尼拉,是历史上运行时间最长的跨洋贸易航线之一,持续了两个半世纪。这条航线被西方学者称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最后一段“缺失的链环”。其核心在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与美洲白银之间的巨大交易流通。
明朝对白银的强烈需求——源于纸币危机、白银货币化及“一条鞭法”的推行——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市场,一个吸纳大量白银的阀口”。这通过马尼拉大帆船与菲律宾建立了“持久的、前所未有的纽带”。
“大帆船贸易对中国内部有着巨大冲击,尤其是对当时经济最为发达的南部沿海省份。” 它促进了货币经济巩固、内部市场发展、城市化以及手工业的区域专业化生产,刺激了糖、纸、丝绸、瓷器等手工业作坊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
大帆船运载的货物种类繁多,远不止丝绸和白银,还包括各种纺织品、香料、手工艺品、食物、动植物等,反映了一个复杂的跨文化贸易网络。
五、双向的文化交流与冲突:观念、信仰与物品的流动
早期全球化不仅是商品和人员的流动,也是观念、信仰、艺术和知识的双向交流。伊比利亚传教士(包括耶稣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在东亚传教,扮演了关键的文化媒介角色。
他们努力学习当地语言,翻译中国经典著作,并撰写著作传播天主教义和欧洲科学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经典思想对欧洲产生了影响,例如,哲学家莱布尼茨承认其二进制代数思想的关键处借鉴了中国经典《易经》。
这种交流也充满了冲突。在马尼拉,西班牙人对华人移民的依赖与恐惧并存,导致了多次华人起义和残酷镇压。传教士内部也存在“礼仪之争”,反映了不同修会在传教策略上的深刻分歧,耶稣会倾向于适应中国文化,而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则持更强硬立场。
此外,美洲的马铃薯、番薯、玉米、烟草等作物通过大帆船传入中国,引发了中国的“第二次粮食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甚至中国瓷器通过大帆船运往美洲,也对新西班牙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启发了当地陶工创造出“普埃布拉陶器”。
结语
《季风海域的丝银对流》构建了一幅多维、立体且充满矛盾的早期全球化图景。提醒我们,“欧洲殖民者对亚洲的影响都是表面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决定性的。” 相反,欧洲人“更多尝试将自己融入亚洲海上网络结构中,以便从中获取利益”。
通过这本书,我们重新认识到亚洲在世界历史中的传统主导地位和强大韧性,以及在“大分流”之前,东亚在全球经济和文化互动中扮演的无可替代的角色。
相关文章

《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读《道德经》德经的一些省悟
一、“自然”与“道”:顺势而为的力量在图的左侧,是“自然”之路,其核心是“道”——这是道家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

我让 tunee.ai 和 DeepSeek 组了支乐队,首支单曲关于遗忘和思念
tunee.ai是一个AI音乐创作智能体相关网站。

《读完北大万字Agent长文,我从狂热转向冷静》
读完北大Agent万字长文,我冷静了最近大半年,整个圈子都在狂聊 AI Agent,感觉空气里都飘着一股“下一

AI职场邪修,修好AI做PPT的最后一公里
AI无所不能,为什么偏偏做不好PPT?

上传一张照片,就能生成属于你的原创音乐MV
生成的结果,不仅歌词我很喜欢,曲也好,宏大叙事风格很符合原曲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