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三文鱼AI罐头/别骂渣男了!AI的谎话能骗过最高法院

别骂渣男了!AI的谎话能骗过最高法院

作者:三文鱼AI
公众号:三文鱼AI罐头
发布时间:2025年8月24日
阅读量:3
查看原文 ↗

「AI又在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今天我们把“幻觉”彻底扒干净」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瞬间:让AI帮你查个资料,它给你的回复文采飞扬、格式工整,但仔细一看,关键信息却是凭空捏造的!

别急着骂它“骗子”。其实,AI并不是在撒谎,它只是个——

极度想表现自己,但又没学会“查证”的“脑补怪实习生”。

AI幻觉的本质,不是“恶意欺骗”,而是“概率性跑偏”。

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这位“实习生”的大脑,看看他为什么会“脑补”,以及如何给他配上一副“事实眼镜”,让他变得真正靠谱。


第一站:为什么AI看起来像在“思考”和“推理”?

类比解释:
想象一下,你的实习生(AI)不是在理解知识,而是在进行一场终极的“模仿游戏”。他读完了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文本,学会了所有语言的“套路”。

当你问他“法国的首都是哪里?”,他不是在脑中定位法国,而是在庞大的数据中发现,“法国的首都是”这句话后面,99.99%的情况下都跟着“巴黎”。于是他“预测”出了这个最可能的答案。

这看起来就像推理,但本质是“模式匹配”和“概率预测”。

原理映射:
这背后是我们熟悉的 “变形金刚核”(Transformer) 在工作。它通过学习海量数据,将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比如“法国首都”和“巴黎”的强关联)压缩进了数百亿个参数里。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预测下一个最合理的词。当这种预测能力达到极致时,便“涌现”出了看似智能的推理行为。


第二站:幻觉的三大“病因”,实习生为何“口出狂言”?

1. 目标错配:他只想让你满意,不管对错。

• 类比解释: 实习生的KPI是“快速响应,态度良好”,而不是“答案100%正确”。当你问一个他不知道的问题,为了不冷场、不让你失望,他会凭借“经验”编一个最像样的答案给你。
• 原理映射: AI的训练目标是生成“人类会说的话”(Plausible Answer),而不是“经过验证的真理”(Correct Answer)。

2. 知识过时:他的“图书馆”上次更新是去年。

• 类比解释: 实习生博览群书,但他的知识库是某个时间点的“快照”。你问他上周的电影票房冠军,他只能根据去年的数据和模式去“猜”。
• 原理映射: 大模型的知识存储在参数里,不会自动更新。对于时效性强或非常冷门的问题,它没有数据,只能“泛化”到最接近的旧知识上。

3. “一条路走到黑”的思维:

• 类比解释: 他想到一个看似合理的开头,就会顺着这个思路一路“脑补”下去,从不回头检查或想一下有没有其他可能。
• 原理映射: 在生成答案时,AI的默认模式是“贪心搜索”,即每一步都选择概率最高的那个词,这导致它容易陷入一个错误的逻辑链条而无法自拔。

互动节点:当AI给出离谱答案时,你的反应是?

• A. 哈哈一笑,当个段子看
• B. 感到愤怒,觉得它在骗我
• C. 尝试换个问法,引导它说实话


第三站:如何治好AI的幻觉?给他一副“事实眼镜”!

好消息是,我们有的是办法“调教”这位实习生。核心思想就一个:用外部的、可靠的“事实”来约束他。 这个方法在业内有个酷炫的名字叫 “接地”(Grounding)

最强工具:开卷考试神器 (RAG)

• 类比解释:

• 以前(无约束): 你问实习生:“公司Q3的财报怎么样?”他可能支支吾吾地编一个。
• 现在(用RAG): 你直接甩给他一份Q3财报PDF,并命令他:“根据这份文件,总结Q3财报的要点,并在每句话后面注明来源页码。”

• 原理映射: RAG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检索增强生成) 技术,就是让AI在回答前,先去一个你指定的、可靠的知识库(如公司内部文档、权威网站)中检索相关信息,然后只基于这些检索到的“证据”来组织答案


第四站:你的“反幻觉”工具箱(拿走就用)

想要获得靠谱的AI回答?记住以下口诀,并把它变成你的习惯:

✅ 1. 强制引用: 在提问时加上一句“请为你答案中的每个事实陈述提供来源”。
✅ 2. 限定范围: 放弃开放式提问,改为“根据我提供的以下文本,回答...”。
✅ 3. 三段式输出: 指令中要求AI“首先列出相关证据,然后进行推理,最后给出结论”。
✅ 4. 调用工具: 对于时间、价格、天气等实时信息,使用能调用API或插件的AI,让它去“查”而不是“想”。
✅ 5. 交叉验证: 对关键结论,让AI用不同方法(或让不同AI)重复生成几次,看结果是否一致。

更多“反幻觉”黑科技

• 自一致性 (Self-Consistency):让模型通过不同的“思考路径”多次回答同一个问题,然后对多个答案进行“投票”,选出最一致的那个。
• 思维树/图 (ToT/GoT):允许AI在推理的每个节点上探索多个分支,并评估哪个分支最有前景,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
• 反馈学习 (RLAIF):通过收集人类对AI答案“是否真实”的反馈,反过来对模型进行微调,让它更倾向于生成有事实依据的内容。
• 约束解码:强制AI的输出符合特定格式,比如只能生成有效的JSON代码或从给定的选项中选择,极大减少了胡说八道的空间。


结论:把AI当引擎,把自己当舵手

所以,AI到底靠不靠谱?答案取决于我们如何使用它。

把AI当成一个无所不知的“神”,它会用幻觉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把它看作一个强大的、需要被引导的“模式发现与文本生成引擎”,并学会用外部事实和验证流程为它“校准”,它就能成为你最得力的助手。

一句话总结:让AI成为你想象力的引擎,用系统和规则成为它事实的锚点。

现在,你已经掌握了对抗AI幻觉的核心心法,快去调教你的“实习生”吧!

相关文章